一、潼南的建縣時間 公元373年建制設縣,1912年設東安縣,1914年更名為潼南。建縣創議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元年二月,經四川軍政府批準,乃正式建縣。由蓬溪撥出東鄉、遂寧撥出上安、中安、下安三里為新縣轄地。縣名定為“東安”,取東鄉與上、中、下安里聯合設縣之義。首任縣知事王茂林。 民國3年,北京內務部下令稱:“東安縣與直隸湖南、廣東等省內縣名重復,定名未久,自應酌改。”查縣設于梓潼鎮,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定名潼南縣。 2015年6月潼南撤縣設區。 二、潼南的歷史演變 潼南區域在周秦之際屬巴國和蜀國。周代,今四川地區分割為巴、蜀兩國,潼南涪江一帶屬蜀國,瓊江一帶屬巴國。秦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 西漢高帝時,今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廣漢縣。武帝時,今潼南瓊江一帶屬犍為郡。 三國蜀漢時,今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德陽縣,瓊江一帶仍屬犍為郡。 西晉時,李特據蜀,設德陽郡,領德陽一縣。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寧郡(郡治在今縣境大佛鄉下縣壩),領德陽縣。東晉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縣治在今玉溪鄉青石壩,為潼南境內置縣之始。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晉興縣更名始興縣,隸懷化郡。 北周改西魏東遂寧郡為石山郡,始興縣隸石山郡,領今潼南涪江一帶。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瓊江一帶隸安居郡柔剛縣。 隋初,廢郡置州,始興縣隸遂州,柔剛縣隸普州;另于今縣境崇龕鄉置隆龕鎮。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剛縣名安居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興縣名青石縣,今潼南縣境分隸安居、青石兩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青石縣隸之。大業十二年(616年),升隆龕鎮為隆龕縣(縣治在今光輝鄉瓦子堡),轄今潼南瓊江一帶,隸資陽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寧郡復置遂州,仍領青石縣。武德二年,復置普州,隆龕縣隸普州。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青石縣置遂寧縣(縣治在今大佛鄉下縣壩)。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龕縣名崇龕縣(避玄宗李隆基諱)。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銅梁縣,移縣治于東流溪壩(今匯集鄉戴場壩)。唐代,今潼南縣境為青石、遂寧、崇龕、銅粱四縣轄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內。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龕縣為鎮,并入安居縣(縣治在今遂寧市安居壩),隸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寧六年(1703年),青石縣并入遂寧縣,次年,復置青石縣。宋代,今潼南境地為青石、遂寧、安居、銅梁等縣轄地。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銅梁縣治自戴場壩遷巴川鎮(今銅梁縣城),原銅梁所屬戴場壩一帶劃歸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882年),并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縣(縣治在今遂寧市中區),隸遂寧州。至此,縣境不再設縣治。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并小溪縣入遂寧縣,隸潼川州。潼南全境為遂寧轄地。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縣入遂寧縣。十三年(1380年),復分置蓬溪縣。遂、蓬分縣,今潼南縣境涪江左岸地域屬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寧。 清順治十年(1653年),并遂寧縣入蓬溪縣,十七年(1660年),復分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臺、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 三、潼南的屬地變遷 民國元年,新建東安縣,由省直轄。次年廢省改道,東安縣隸川北道潼川府。民國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閬中),東安縣更名潼南縣。民國18年,廢道府建制,潼南縣由省直轄。民國24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潼南縣隸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遂寧)。 1950年,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潼南縣隸川北行署遂寧專區。 1952年9月,四個行政區合并為四川省,潼南縣隸四川省遂寧專區。 1958年遂寧專區并入綿陽專區。潼南隸屬綿陽專區。 1976年1月,潼南縣由綿陽地區改隸江津地區。 1981年,江津地區改名永川地區,潼南隸屬永川地區。 1983年4月,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市,潼南縣亦隸屬重慶市。 2015年6月,撤銷潼南縣,設立潼南區。
潼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蓬溪縣、武勝縣相鄰,涪江、瓊江兩江橫貫。幅員面積1584.33平方公里,轄22個鎮街。常住人口72.59萬人。地質構造屬平緩褶皺區,龍女寺半環狀旋轉構造體系。潼南地處成渝經濟區中心地帶、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塊,是重慶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重要交通樞紐。潼南生態優良,風光秀麗,水源清潔,植被豐茂,是成渝兩地休閑的天然大氧吧。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中國最美花海”崇龕陳摶故里景區、西南最長人工運河、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重慶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
2019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聚焦“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切實走好“三條路子”,抓好“三個賦能”,加快實現“四個做大做強”,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良好成績,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狀態。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1.08億元,比上年增長7.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66.0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203.6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181.46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5:44.2:41.3調整為14.6:45.1:40.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2368元,比上年增長7.0%。
年末常住人口72.59萬人,比上年增加0.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33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56%,比上年提高1.65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95.28萬人,比上年增加0.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12萬人,占戶籍人口比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11%,比上年提高0.32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出生率為9.6‰,死亡率為6.4‰,自然增長率為3.2‰。戶籍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1.4%,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9.5%。
表1 2019年年末戶籍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
年末數(人)
比重(%)
全區總人口
952766
100
其中:城鎮
男性
401231
42.1
鄉村
551535
57.9
其中:男性
502025
53.0
女性
450741
47.0
其中:0-17歲
172303
18.1
18-34歲
240414
25.2
35-59歲
337322
35.4
60歲及以上
202727
21.3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94.74億元,增加值66.6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種植業48.30億元,比上年增長5.6%;畜牧業7.60億元,比上年下降9.0%;林業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漁業4.57億元,比上年增長6.3%;農林牧漁服務業0.60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糧食總面積83.8萬畝,保持穩定,總產量37.2萬噸,較去年增產2221噸,增長0.6%。其中水稻收獲面積39.3萬畝,與去年持平,產量20.9萬噸,較去年增產1260噸,增長0.6%,畝產532.74公斤,較去年增產3.18公斤,增長0.6%;玉米收獲面積17.0萬畝,較去年增加2005畝,產量6.5萬噸,較去年增產1216噸,增長1.9%,畝產383.95公斤,增長0.7%。
蔬菜種植面積96.4萬畝,同比增長0.9%;總產量達201.8萬噸,同比增長2.1%。
生豬出欄58.3萬頭,同比減少17.9%;牛出欄5690頭,同比減少2.0%;羊出欄5.6萬頭,同比減少5.5%;禽出欄633.7萬羽,同比增加8.2%。
表2 201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萬噸)
37.2
0.6
蔬菜(萬噸)
201.8
2.1
出欄生豬(萬頭)
58.3
-17.9
出欄家禽(萬羽)
633.7
8.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57.35億元,比上年增長9.8%,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4.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4.9%,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5.67億元,同比增長11.6%,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1%,資產負債率44.5%,主營業務收入增長9.6%,利稅總額增長4.2%,利潤總額增長7.4%,產品銷售率98.8%。按規模分,大中型企業產值199.21億元,增長6.3%;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經濟下降12.4%,集體經濟下降33.1%,股份制經濟增長10.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7.5%,其他經濟增長16.4%;按產業分,大眾消費品及特色輕工業增長3.3%,環保科技及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增長6.3%,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綠色健康品產業增長32.9%,天然氣綜合利用及精細化工產業增長15.1%,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產業增長1.6%,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增長8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99.7億元、增長12.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7.3%;高技術產業產值178.84億元、增長3.3%,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8.9%。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全區共有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66家,其中:一級資質5家,二級資質13家,三級資質48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9.98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國有投資50.78億元,增長3.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5.4%;民間投資149.2億元,增長20.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74.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4.96億元,下降24.6%;第二產業投資83.32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投資111.7億元,增長14.9%。從投資類型看,工業投資83.32億元,增長24.0%;交通投資23.59億元,增長11.7%。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1.82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住宅投資22.88億元,增長18.3%;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30億元,增長3.3%。商品房銷售面積139.44萬平方米,增長6.1%,其中,住宅116.04萬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銷售額73.12億元,增長31.6%,其中,住宅56.25億元,增長14.2%。
表3 2019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同比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
億元
31.82
19.1
其中:住宅
億元
22.88
18.3
房屋施工面積
萬平方米
599.60
-4.4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458.53
-3.6
新開工面積
萬平方米
32.19
-60.6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26.44
-57.2
竣工面積
萬平方米
51.78
15.1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41.61
31.1
商品房銷售面積
萬平方米
139.44
6.1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116.04
-6.9
商品房銷售額
億元
73.12
31.6
其中:住宅
億元
56.25
14.2
五、商貿旅游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7.04億元,比上年增長6.0%,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8.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49億元,增長5.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2.3%。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2億元,同比增長10.3%;商品銷售額138.84億元,增長13.3%;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27.83億元,增長13.5%。
全年招商引資項目309個,實際到位資金265.56億元。新簽約項目120個(戰略新興產業項目46個),擬投資金額438.17億元;新開工項目28個,計劃投資金額15.77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00億美元,下降16.5%。
全年共接待游客1008萬余人次,增長2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億元,增長37.5%。
六、交通、通信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8.42億元,比上年增長4.8%,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1%。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8%。
全區公路線里程4557.67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4公里、在建里程47公里,鐵路里程(含復線)57.3公里,客運汽車452輛,公共汽車122輛,出租車200輛。公路、水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9.3%,其中,公路客運周轉量53487萬人公里,公路貨運周轉量129730萬噸公里。鐵路運輸總周轉量下降2.9%,其中,鐵路旅客發送量1016954人,到達量1071059人。
全區行政村通達率達到100%,通暢率達到100%。
表4 2019年公路、水路、鐵路運輸周轉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數
同比增長%
公路客運周轉量
萬人公里
53487
-6.1
公路貨運周轉量
萬噸公里
129730
9.9
水路客運周轉量
萬人公里
0
-
水路貨運周轉量
萬噸公里
909
24.9
鐵路旅客發送量
人
1016954
8.0
鐵路旅客到達量
人
1071059
7.8
鐵路貨物發送量
噸
41709
-24.0
鐵路貨物到達量
噸
162228
-28.1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4072.3萬元,增長2.08%,完成郵政函件業務8.66萬件,包裹和快遞業務176.29萬件,快遞業務收入754.41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0799萬元,增長12.3%;聯通業務總量4818萬元,下降6.9%;移動業務總量17403萬元,下降1.41%。
七、財政
全年全區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50.40億元,同口徑增長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3億元,增長6.7%;稅收10.99億元,下降10.8%,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4.3%;增值稅3.31億元,下降0.4%;企業所得稅0.73億元,下降6.7%;個人所得稅0.21億元,下降25.0%。
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101.72億元,同口徑增長11.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45億元,增長9.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18億元,增長17.2%;教育支出14.55億元,增長3.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73億元,增長11.1%;衛生健康支出7.98億元,下降12.3%;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0.93億元,下降15.8%;節能環保支出3.24億元,增長9.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56億元,增長45.2%;農林水事務支出10.19億元,增長0.8%。
八、金融、保險
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4%,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2%。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82.53億元,同比增長6.65%;各項貸款余額254億元,同比增長12.95%。存貸比66.4%。
表5 2019年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
指標
年末數(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382.53
6.65
住戶存款
293.60
12.26
非金融企業存款
44.07
-11.86
財政性存款
2.67
7.23
機關團體存款
42.12
-5.56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
254
12.95
住戶貸款
129.94
4.51
其中:短期貸款
20.07
11.81
中長期貸款
109.87
3.78
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
124.05
22.75
全年全區保險機構保費總收入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9%;賠付各類保險金2.51億元,增長0.56%。
九、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4元,同比增長10.0%。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68元,增長8.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2元,增長9.9%。
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374元,同比增長7.1%。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702元,增長5.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142元,增長7.9%。
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36.3%,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5.4%,農村為38.5%。
表6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標
單位
絕對額
比上年增長(%)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7304
10.0
其中:工資性收入
元
13469
12.9
經營凈收入
元
5757
4.7
財產凈收入
元
1667
6.0
轉移凈收入
元
6411
10.3
圖4 2019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構成
全年全區共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0440人、增長24.1%,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4831人、增長4.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8853人、增長11.6%;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31163、減少0.7%。工傷保險參保人數60057人、增長15.7%;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5137人、增長13%;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0284人、增長11.4%。
年末全區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88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884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4805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80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440元/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754元/月。
十、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和文化、體育
全區共有各類學校242所。其中,普通中學21所(含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92所,公辦幼兒園18所,特殊學校1所,初中、小學階段入學率達100%。普通初中招收學生8315人,在校學生21137人,畢業學生7640人;普通高中招收學生4763人,在校學生13872人,畢業學生5351人;小學招收學生7674人,在校學生46259人,畢業學生8375人;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學生696人,在校學生1692人,畢業學生720人。學前教育在校學生24295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93人。
全區共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全年共受理專利申請55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1件。獲得專利授權58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4件。
全年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支出0.39億元,全區擁有衛生機構417個,衛生機構床位3993張,衛生技術人員4650人,其中執業醫師868人。嬰兒死亡率2.3‰,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668.0/10萬。全年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改建1.89萬戶,累計達9.15萬戶,普及率79.53%。
全區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直屬分館4個,鎮街分館22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2個,并建成數字圖書館、手機移動圖書館、圖書館網站、微信圖書館、微博圖書館、圖書館APP。國家一級文化館1個,直屬分館1個,鎮街分館22個,并配合市群藝館建成市、區、鎮三級群眾文化云平臺。建有鎮街文化服務中心22個、農家書屋281個。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4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全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市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國家級傳統村落3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78處、可移動文物358件(套)、館藏文物256件、市級非遺項目3類9項10個。對外開放旅游景區32處,其中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3處,AAA級旅游景區1處,國家級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點3處,區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116處。
全年舉辦了龍舟公開賽(第三站)暨“六養勝地?水韻潼南”龍舟邀請賽、2019年重慶市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騎跑兩項比賽、潼南國際半程馬拉賽等市級比賽,尤其是5000人跑“潼馬”、10萬人看龍舟的宏偉壯觀場景亮相央視5套和重慶衛視等各大主流媒體,開創了潼南獨具特色的戶外運動品牌賽事。開展了健身操比賽、五人制足球賽、門球比賽等20余項280余場次群眾體育活動,提升了“六養勝地”美譽度和知名度。舉辦了菜花節、年俗文化節等20余個鄉村文化旅游節會活動,鄉村文化旅游共接待人次722萬人,占全區游客接待量的7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39.7億元。選送《美食聯唱—麻辣燙》參加央視音樂頻道春節系列節目演出;開展潼南區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新春進基層、“我愛你中國”“歡躍四季·舞動巴渝” —2019重慶市潼南區廣場舞展演、“歌唱祖國”—重慶市潼南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合唱音樂會、“百姓大舞臺”走進檸檬之都網絡直播活動等大型文藝活動50余場,惠及群眾超過100萬人次。
全區共有電視用戶數72308戶。其中有線電視用戶57658戶,無線地面數字電視用戶14650戶,數字化率達100%;高清互動用戶49369戶;黨員遠教用戶4455戶,基本覆蓋全區行政事業單位黨員干部;此外,IP寬帶個人用戶22911戶。
十一、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0962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4%。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32870萬千瓦時、下降1.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2162萬千瓦時、增長1.3%;第二產業用電量50157萬千瓦時、增長5.9%,其中,工業用電量47176萬千瓦時、增長5.6%;第三產業用電量24440萬千瓦時、增長10.0%。
規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9.8萬噸標準煤,產值能耗0.11噸標準煤/萬元。其中,輕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7萬噸標準煤,產值能耗0.04噸標準煤/萬元;重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6.1萬噸標準煤,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
全年降水量1106.7毫米,平均氣溫17.9℃,下雨天數172天。環境空氣質量滿足優良天數331天。森林擁有面積達34297.72公頃(含非林地造林面積),年新(改)造林11900公頃(含社會投資造林),森林覆蓋率達到42.2%。
全區共發生9起生產安全亡人事故(其中道路運輸事故7起,死亡7人;工商貿其它事故1起,死亡1人;建設施工事故1起)。亡人事故和亡人數均分別同比上升12.5%。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20.56萬元,同比上升118%。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煙花爆竹、水上交通、農業機械、漁業船舶等6領域實現“零事故”。
備注: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正式數據以《潼南統計年鑒-2019》為準。
2.生產總值及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數據來源: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區公安局;旅游、文化、體育數據來自區文化旅游委;招商引資數據來自區招商局;交通數據來自區交通局;郵電數據來自中郵潼南分公司、中國電信潼南分公司、中國移動潼南分公司、中國聯通潼南分公司;財政數據來自區財政局;金融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合川中心支行;保險數據來自區國資委;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區人力社保局、區醫保局、區民政局;教育數據來自區教委;科技數據來自區科技局;衛生數據來自區衛生健康委;用電數據來自區國網重慶潼南供電公司;降水量、氣溫數據來自潼南氣象局;空氣監測數據來自區生態環境局;林業數據來自區林業局;生產安全數據來自區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來自區統計局、國調隊。
潼南位于重慶西北部,是革命先驅楊誾公、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鄉,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地處重慶、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一小時經濟圈交匯點,是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潼南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公元373年建制設縣,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潼南風光秀麗,旅游資源豐富,有國家AAAA級景區楊誾公故里景區和大佛寺景區、國家AAA級景區陳摶故里景區、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西南地區最長的人工運河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等自然人文景觀共129處,秀美風光養眼養心、綠色生活養顏養生、優秀文化養氣養福的“六養勝地”。